鲁众:昔日外企营销高管今朝创业参赛
来源:芗城人才网
时间:2020-11-11
作者:芗城人才网
浏览量:
受访者
鲁众,男,43岁,北京人,
1990年,离开机械电子工业部加入了DEC中国公司,从销售助理做到副总经理。1998年后历任微软,甲骨文、8848和AMD公司的中国地区的营销高管。2004年7月创办mynet.cn。
记者:您好!欢迎您参加“赢在中国”。听说您开始创业之前一直在知名外企做高级经理人,做到几家公司的中国地区最高级管理层。我们对您放弃外企高管工作投入创业的经历非常感兴趣。首先,请您谈谈您的职业生涯?
鲁众:好的。十年来,我基本上都是在做外企在中国区业务的负责人。1990年,我离开机械电子工业部加入了DEC中国公司,从销售助理做到副总经理。1998年加入微软,再后来就是甲骨文、8848和AMD公司。2004年7月我开始创业。
记者:哦。您上一个工作岗位是在AMD?做到哪个位置?
鲁众:对,在AMD,是一个作芯片的公司。主管大陆和香港的业务。
记者:哦。那,您有国外的学习经历吗?
鲁众:没有。我完全是土生土长。
记者:这么说,您完全是从底层升上来的。看起来,您在做外企管理人员时,一直做得很顺。那为什么会想要离开外企、自己创业呢?
鲁众:因为我在美国公司做到现在的职位,再往上做就很难了,我已经做到了美国公司的全球高级副总裁,基本上已经到了最高层。那时候,我参加美国公司的内部会议时,就会感到一种压力。无论是文化,还是语言,很多地方你都没有办法再往上做了,那不是你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文化和你的背景使得你很难在这个层次上继续发展。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杨元庆,如果把杨元庆调到微软去做中国区总裁,你认为他会成功吗?我认为他不会成功,他会做得比现在都差。
记者:为什么呢?
鲁众:因为他生长的环境给了他机会。而微软公司的环境是给另一种人机会的,那一种真的是土生土长在西方文化下的人,他们才能够很好地交流,很好地去体验这种文化和经历。我再给你举个例子,INTEL的杨旭杨旭本人是大陆的,但是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从十几岁就去美国,在美国加入了INTEL,然后再回来,所以他就有机会在职场一直往上升。而本土的人就会变得很难,包括像吴士宏,像所有这些人,不是他们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从小生长的文化问题。我们的文化烙印使得我们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到另一个氛围中,还是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记者:这是两群不同的人,所以职业生涯前途空间不同。
鲁众:对。完全不同的人。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到玻璃屋顶了。所以我就开始想,下一步该做点什么别的了。
记者:您开始考虑下一步要创业,做您自己的事业吗?
鲁众:对。实际上,所有的西方公司到中国来,大部分还是以市场销售为主的。谁能够把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带给咱们,谁就会在这个市场上有地位。这是非常朴实的道理。我们之所以能够成长起来是依赖于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带给我们无数的商业机会,使我们在本土的环境下能够成长起来。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还是有局限的,因为以前中国的土壤没有那么大的机会。比方说,当初,在90年代,我们刚刚到美国公司,每个月拿几千块钱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富得不得了了,那时候没有像张朝阳,像丁磊这样的人,都没有。今天,中国的土壤不仅给美国,西方的公司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本土成长的企业创造了机会,本土企业更优秀的表现给他们带来的机会更多。所以就是有一个概念回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去打工?
记者:在90年代初的时候,您觉得中国的环境对大外企有成长的空间,但是对本土的小企业,成长空间还不够大。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鲁众:我们的市场容量变大了,而且市场的游戏规则,市场的宽松环境,以及整个市场的配套体系,全部导致这种现状出现,我给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比方说,当时我从政府机关辞职出来,你的档案往哪里放?你的住房怎么办?那时候没有外企,没有商品房啊,今天这些东西都是已经再简单不过了。
记者:也就是说现在的环境变了,变得适合创业了,所以您觉得现在创业的时机到了。
鲁众:对。
记者:于是您就开始自己创业。现在有合作伙伴吗?创业的第一笔资金怎么解决?
鲁众:有几个合作人,钱由我们自己出。
记者:哦,投资人也还没引进来,你们想自己先发发芽?
鲁众:是的。
记者:您为什么会对“赢在中国”感兴趣?
鲁众:我去年曾参加过央视的一些节目,包括《对话》,那次是讲关于职业经理人创业。今年正好在新闻里看到了“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很好,其实我们也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节目。
记者:作为“赢在中国”的参赛者,您想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呢?
鲁众:“赢在中国”这个项目的创办非常好!这可以为我们创业者和参与者提供一些学习锻炼的机会,结识一些朋友。我呢,其实是想通过这个项目跟一些投资商接触,获取一些融资机会。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公司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