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十年合同,你敢签吗?
来源:芗城人才网
时间:2020-11-11
作者:芗城人才网
浏览量:
在招聘大学生普遍流行一年一签合同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浙江萧山的一家著名民营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规定必须与新招聘的大学生签下十年劳动合同。
求职中常被视为“动辄思变”的大学生为何愿意签下这一纸十年合同?企业敢于承担用人风险的底气又来自何处?在劳动合同时间一再“缩水”、劳动关系“浮躁”的现状下,“十年合同”的这一做法给了我们何种启示?
大学生说:“十年合同不是‘枷锁’,而是让我更慎重地对待选择。”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万向集团主攻汽车零部件产业。记者日前在万向集团采访时了解到,为吸引人才,该企业除了设计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待遇机制外,近几年还推出了一项新规定,即必须和新招聘大学生签订十年劳动合同。
万向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汪洋说,大学生曾经很难理解和接受万向的这一做法,但经过企业耐心解释、沟通并了解了万向用十年规划人才培养的过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同了万向的做法,据介绍,从2004年起,该企业每年新招聘约50名重点院校大学毕业生,无一例外都签下了以十年为期限的合同。
目前供职于万向集团技术中心研发开发部的工程师小林是上海交通大学2007级本科毕业生。他坦言,拥有机械、知识产权法双学位的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有多种选择,当初万向人力资源部门向自己说明要签“十年合同”时也曾有过犹豫,但考虑再三,他决定“加盟”。
小林说,我认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像万向这样可以预见技术发展方向的,这种“发展”不是短期内就可一蹴而就,而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这与我的目标是相契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年合同不是‘枷锁’,而是让我更慎重地对待选择。”
认同这一做法的不仅是目前已成为万向员工的应届大学生,还有部分在校大学生。如大学期间已积累不少实习经历的上海某著名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袁望,在得知万向“十年合同”的做法后,她并没有一些同学“被套牢”的感觉,她说,企业能开出这样的条件,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自信。袁望说,上海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并不“青睐”民营企业,而常选择保障福利制度较为成熟的外企。这种“十年合同”的做法,不仅是给求职者一颗“定心丸”,表明这家企业能提供有特色的福利制度与培训计划,同时也是对企业自身的一种激励,“现在大学生3、4年就会有一跳。企业如果不令人看好,即使违约,员工还是会跳。”
企业说,“十年合同”一定要有配套的人才培养制度
跳槽、猎头、高流动率……这是当今职场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很多企业在培养和引进员工中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但部分员工违约跳槽,一旦处理不当,不仅给企业带来棘手的劳资纠纷,还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给整个企业团队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尽量减小用人风险,是企业管理者考虑的要务之一,“短期合同”便是一个选择。
作为“十年合同”的提出者,万向集团如何看待其中风险?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学生往往只求“就业”而非“择业”,就业后流动率高,而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却需要一个稳健而有生命力的人才发展阶梯,因此为了确保“十年合同”能在实践中达到“十年树人”的目的,一定要有制度配套来保证实施。
万向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汪洋表示,十年合同,不仅表示人才要定心,更意味着企业要对人才负责。据介绍,首先,万向在招聘人才时即坚持信息“对称”原则。让求职者能够真实了解在这里的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待遇机制,绝不隐瞒有关工作的任何重要信息,确保求职人员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与公司的需要高度一致,以尽量减少工作后因之前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跳槽可能。
其次,在新员工进入万向后,公司会为每名新员工指定一名资深员工为指导师傅,以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指导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定期督导。这种“以优秀员工培养优秀徒弟”的“薪火相传”模式,被万向认为是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据了解,万向现有的百余名高管人员中,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向领导岗位的。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万向吸引人才的另一个“法宝”——基本不招收“空降兵”,除非其开创的新业务在现有人才队伍中无人能担重任。这一用人机制保证了能把几乎所有的中层岗位、高层岗位都留给万向的基层青年员工。“打仗时需要‘粮草先行’,而企业发展应是人才先行。”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真正的人才队伍是通过逐步培养、逐步引进形成的,“空降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自己培养的人才可以解决企业长久的人才需求。
劳动合同会“长”起来吗?
劳动合同短期化,这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60%-70%的劳动合同都是一年一签甚至一年几签。
有评论认为,尽管劳动合同短期化不违法,但它影响很多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导致中年劳动者失业,影响劳动者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企业长远发展,影响劳动关系及社会和谐,因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当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决不能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用工机制。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金海燕则认为,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这是社会变化太快反映到用工里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部分企业变革快,对受雇者的要求变动大;另一方面,劳动者也觉得企业兴衰变化大,不愿意签长期合同。记者在采访中也常遇见希望签短期合同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尝试不同的企业,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才是年轻时候要做的事。
在高流动率的劳动力市场中,这种“动极思静”的做法和效果无疑给人以启示。金海燕表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少见的“十年合同”体现了一些企业的劳资双方对构建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希望。让劳动合同长起来,既能减少劳动者的求职成本与生活投入,也降低了企业的用人风险,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据了解,日本一些企业目前采取了终身制的用工制度,员工以企业为家,忠诚度高,有比较积极的效果。